W3C(w3cschool)
W3C
本文内容来自于互联网,分享W3C(w3cschool)
W3C是英文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的缩写,中文意思是W3C理事会或万维网联盟。W3C于1994年10月在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实验室成立。创建者是万维网的发明者TimBerners-Lee。W3C组织是对网络标准制定的一个非赢利组织,像HTML、XHTML、CSS、XML的标准就是由W3C来定制。
目录 [隐藏]
1 基本概述
2 结构标准
3 表现语言
4 行为标准
5 历史发展
6 创建宗旨
7 主要规范
8 未来重点
9 相关词条
10 参考资料
W3C-基本概述
w3c
W3C会员包括生产技术产品及服务的厂商、内容供应商、团体用户、研究实验室、标准制定机构和政府部门,一起协同工作,致力在万维网发展方向上达成共识。
WEB标准的英文写法。WEB标准不是某一个标准,而是一系列标准的集合。网页主要由三部分组成:结构(Structure)、表现(Presentation)和行为(Behavior)。
对应的标准也分三方面:结构化标准语言主要包括XHTML和XML,表现标准语言主要包括CSS,行为标准主要包括对象模型(如W3C DOM)、ECMAScript等。
这些标准大部分由W3C起草和发布,也有一些是其他标准组织制订的标准,比如ECMA(European Computer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)的ECMAScript标准。
W3C-结构标准
w3c
(1)XML
XML是The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(可扩展标识语言)的简写。推荐遵循的是W3C于2000年10月6日发布的XML1.0。和HTML一样,XML同样来源于SGML,但XML是一种能定义其他语言的语。XML最初设计的目的是弥补HTML的不足,以强大的扩展性满足网络信息发布的需要,后来逐渐用于网络数据的转换和描述。
(2)XHTML
XHTML是The Extensible 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标识语言的缩写。遵循的是W3C于2000年1月26日推荐XML1.0。XML虽然数据转换能力强大,完全可以替代HTML,但面对成千上万已有的站点,直接采用XML还为时过早。因此,在HTML4.0的基础上,用XML的规则对其进行扩展,得到了XHTML。简单的说,建立XHTML的目的就是实现HTML向XML的过渡。
W3C-表现语言
w3c
CSS是Cascading Style Sheets层叠样式表的缩写。遵循的是W3C于1998年5月12日推荐CSS2。W3C创建CSS标准的目的是以CSS取代HTML表格式布局、帧和其他表现的语言。纯CSS布局与结构式XHTML相结合能帮助设计师分离外观与结构,使站点的访问及维护更加容易。 W3C-行为标准
(1)DOM
DOM是Document Object Model文档对象模型的缩写。根据W3C DOM规范,DOM是一种与浏览器,平台,语言的接口,使得你可以访问页面其他的标准组件。简单理解,DOM解决了Netscaped的Javascript和Microsoft的Jscript之间的冲突,给予web设计师和开发者一个标准的方法,让他们来访问他们站点中的数据、脚本和表现层对像。
(2) ECMAScript
ECMAScript是ECMA(European Computer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)制定的标准脚本语言(JAVAScript)。推荐遵循的是ECMAScript 262。
W3C-历史发展
w3c
自从Web诞生以来,Web的每一步发展、技术成熟和应用领域的拓展,都离不开成立于1994年10月的W3C(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,万维网联盟的努力。W3C是专门致力于创建Web相关技术标准并促进Web向更深、更广发展的国际组织。
1994年10月,Web还是大学、研究机构的新宠时,Web技术和应用的发起人、被誉为Web之父的Tim Berners-Lee就敏锐地意识到Web的出路不是象牙塔中少数人的互联网络,而是供全社会使用的一种公共的信息资源和交流资源,而要达到这个目标,对其中所涉及的技术进行规范化、指导软件产业对基于此平台的技术的开发、相关技术的普及、推广和培训都必不可少。因此,Tim Berners-Lee这位Web的先驱联合CERN、DARPA和欧盟倡导并组织成立了Web的核心技术机构——W3C。
W3C的核心最初位于Tim Berners-Lee供职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实验室(MIT/LCS);随后,该组织迅速吸引了大量在Web上的志同道合者,开始出现多个中心的格局,随后出现的另外两个中心分别位于法国的INRIA(Institut National de Recherche en Informatique et Automatique)和日本的Keio大学(庆应大学),其中2003年INRIA由ERCIM(Eruopean Research Consortium in Informatics and Mathematics)接替;此外,W3C还在全球各地建有14家办事机构,其中香港就有一处。
W3C的工作以成员机构为载体负责实施。W3C在全球已有超过450家会员机构,并与其他国际标准化等多家组织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。此外W3C还有少量的专职工作人员,总共有70多人。
W3C-创建宗旨
w3c
创建伊始,W3C就开始以引领Web 技术的发展和促进为己任。其宗旨概括为7点:
推进Web的普及,即希望未来无论任何人、任何设备、任何地点以及任何时间(4A)都可以方便地使用Web和Web上的合法资源。
解决语义网络(Semantic Web)问题,即不仅人能阅读和理解Web上的信息,计算机、程序以及其他硬件设备也 同样能理解并处理Web上的形形色色的 信息。
Web应该是可信任的网络,使Web上的机密信息有安全保证、同时使用者得到的也是一个安全可靠的网络资源环境。
协同工作,W3C从成立之初就是一个厂商中立的技术组织,始终通过在工业上达成共识、鼓励开放性讨论来致力于设计、推广开放的语言,以及通过各种技术草案来推动基于Web的各类软件产品,从而避免市场上技术规范的混乱。
可持续发展问题。W3C的立足点是发展和推广基于Web的技术,由于网络的易用性等特点,W3C已清楚地意识到Web的需求总是走得更远,因此,为保证Web的可持续发展,所有的设计都遵循简易性、可调节性、兼容性、可扩展性等指导原则。
权利的分散问题。为避免人为和客观上造成的瓶颈和技术失衡问题,W3C的工作是分散处理的。
支持多媒体,由于Web本身就拥有极其丰富的资源,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多媒体信息,因此,多媒体信息处理领域内的规范是W3C的一个重要方向。
总之,W3C以开发“Web 事实标准”的各种技术规范作为其核心任务,已开发了超过50个技术规范。这些技术规范中大部分是由各个功能组开发的各种功能性规范,同时也包括WWW的核心体系结构。W3C的这些成果基本上已由企业和研究机构进行了实现。
基于W3C的组织原则和工作宗旨,以及Web的实际应用情况,W3C提出了其长远目标,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,分别是:
建立一个普遍的、全社会易于使用的公共网络环境;
Web上的语义可管理和正确使用;
Web应该是安全可信的。
W3C-主要规范
w3c
W3C已开发了超过50个规范(草案)。这些规范(草案)包括人们早已、耳熟能详的HTML、HTTP、URIs、XML等,也包括针对语义Web的RDF、OWL等。HTML/XHTML:HTML是Web的基础之一,基于HTML,Web上开始出现丰富多彩的页面,蕴涵了各种信息。基于HTML,Web以一种简便易用的方式走出了象牙塔,成为全社会的公共资源和财富。W3C先后推出了多个HTML版本,分别是1997年12月的首个版本、1998年4月的更新、1999年12月推出HTML 4.01版。XHTML是对HTML 4.01的扩展,在其中可以使用XML的语义功能。XHTML 1.0已于2000年1月作为推荐标准发布;XHTML Basic是对XHTML1.0的独立于设备(如手机、PDA等)的扩展,于2000年12月发布;随后,2001年5月推出了XHTML的模块化版本——XHTML1.1。
CSS:CSS负责为网页设计人员提供丰富的款式空间来设计网页。CSS所提供的网页结构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分离机制,大大简化了网站的管理,提高了开发网站的工作效率。CSS可用于控制任何HTML和XML内容的表现形式。CSS1.0于1996年12月推出,1998年5月CSS2.0发布。
XML:1998年2月发布的XML 1.0是W3C最具前瞻性和最有影响的标准之一。XML作为下一代Web的第一块重要基石,为分布式的、异构的数据交换提供了强大的功能,并且将数据本身和数据的表现分离,同时,就数据本身而言,数据的值和语义也是适当分离的。事实上,XML已经发展为一族技术,包括2001年5月发布的XML Schema、1999年1月发布的XML Namespaces、1999年11月发布的用于处理XML转换的XSLT和用于在XML文档中定位的XPath,以及2001年6月发布的XLink和XML Base等。此外,XML的出现为程序能够自动地处理Web数据和信息,以及Web服务(WSDL、SOAP、UDDI规范)提供了一种公共基础。
DOM:DOM为HTML、XML等数据载体和信息载体在内存中的处理提供了一种基本的对象模型,可提供连接到文件的结构、格式、事件等。由于不依赖于任何程序设计语言和网页描述语言,它为有效处理HTML和XML数据提供了一种标准的、独立的接口。DOM先后经历了3个版本,分别是1998年10月发布的DOM Level 1、2000年11月发布的DOM Level 2和2003年发布的DOM Level 3。
MathML:MathML为在Web上实现一种跨平台的数学描述机制提供了工具性语言。MathML先后推出过2个版本:1999年7月发布的MathML 1.0和2001年2月发布的MathML 2.0。
PNG(Portable Network Graphics):1996年发布的PNG是一种可移植的、对图形像素无影响的、便于图像压缩的图像文档格式。已是使用最广泛的Web图像格式之一。
SVG(Scalable Vector Graphics):SVG是针对Web上大量矢量图提供的图像内容管理机制,包括图像内容查询、定制和使用图像等功能。2001年9月推出的是SVG 1.0,SVG 1.1/SVG Basic和Tiny已经可以为一些小型设备提供矢量图像;2003年7月已提交SVG 1.2草案。
RDF(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):RDF是第一个有关构建语义网络的推荐标准,它提供了一种技术标准来描述Web上的词汇、编码和元数据(Metadata),并建立这些对象与Web上丰富资源之间的联系。RDF于1999年2月发布,至今仍是最重要的语义Web方面的技术标准,也是其他技术的基础之一。
W3C-未来重点
w3c
W3C未来的工作重点仍然一如既往地围绕其长远目标来展开。具体可分为Web Services、Semantic Web,以及这两者结合起来的Semantic Web Services。除此以外,基于各种移动设备(如手机等)的Web访问机制也是的研究热点。
中国已成为Web用户增长最快的国家,W3C也注意到这一点,因此最近两年,W3C的一些高层人物相继出访中国,与中国同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,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已设立了办事处;中国的研究人员也对W3C的草案工作投入了极大关注,在这方面最为活跃的单位有中国科学院计算所、中国科学院软件所、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、北京科技大学、北京邮电大学、东南大学等研究机构;但遗憾的是各大软件公司虽然也积极关注W3C的各种活动和成果,却没有主动参与到国内同行的交流、国际草案的讨论、规范的制定中去,在技术上难免比较被动。
2003年11月,由中国计算机学会、万维网联盟香港办事处主办,在北京中国科学院情报文献中心召开了W3C 2003中国论坛。以W3C总干事Ivar Herman为首的权威人士在语义Web、移动计算、国际化、网络可读性等方面进行了交流,并介绍了这几个领域的工作内容和研究现状。